致力高新环保技术研究,助推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建筑物建造、使用、拆除和装修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堆砌的瓷砖、水泥块、木板等 “伴生品”,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环境的优化。此外,数以万吨的建筑垃圾如不能较好的被转化和处理,也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建筑垃圾,作为一种可资源化利用的城市固体废弃物,若将其经过资源化处置,则95%以上可作为原材料回用到工程建设中去,形成良性循环。有关数据显示,欧盟国家每年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已经达到97%以上。而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
因此,寻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快速健康地发展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国内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现状
1、建筑垃圾量大,市场规模逐年递增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目前的建筑量超过世界总量一半以上,城市建设中垃圾产生和排出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其中,建筑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至600吨;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至12000吨建筑垃圾。
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可想而知,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规模将多庞大。此外,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曾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据此可估算,还将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总量接近18亿吨。这给中国造成巨大的环境威胁。
2、资源化程度低,对环境危害巨大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只有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果建筑垃圾不加以利用,按照每年固定资产投资15%的增速测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的存量将达到237亿吨,需要占用39.6万公顷的土地,同时对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巨大的污染危害。
3、处理方式单一,产业化规模较小
其一:建筑垃圾处理工艺比较单一,主要处置方式就是填埋处理,不但占用大量土地,也消耗了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部分建筑垃圾还运到生活垃圾填埋场与生活垃圾进行混合填埋,加大了处置难度。
其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生产企业为数很少,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化模式,在工程中的应用也很有限。
国内建筑垃圾回收回用政策
1、国家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筑垃圾作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被纳入城市垃圾管理范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明确了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为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地方层面:
北京较早就开始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提出“排放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置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的指导原则,要求建筑垃圾单独堆放或者进行综合处置,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郑州市实施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和就地利用,确保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顺利开展,逐步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
西安是我国较早进行建筑垃圾市场化运作、资源化处置的城市之一。一方面,西安建筑垃圾处置采用的是特许经营模式,从建筑垃圾处置行业中筛选出管理经验以及运营机制良好的企业给予特许经营权;另一方面,西安市政府对从事建筑垃圾处理相关产业通过政府提供资金、免税、或其他税收优惠、低息贷款、贷款担保等形式进行补偿扶持,使企业得到健康发展。
为了从源头管控建筑垃圾的排放和处置,深圳、青岛、上海等城市将建筑垃圾的减排和回收利用纳入了财政预算,并在项目可研阶段就将建筑废弃物产生的费用列入投资估算中。